2024级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发布时间:2025-06-30浏览次数:10

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202

必威Betway东盟体育


一、指导思想

围绕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立足学校未来应成为世界新学术、新科技、新人才策源地的站位,围绕卓越人才培养的目标,以“更新观念”和“改变思维”为先导,全面落实学校的双一流建设举措,深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二、培养目标

1.人才的基本定位

1)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具有全面系统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厚实的专业知识,熟悉本学科专业的前沿动态,具有从事本学科领域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业工作的能力,具备突出的创新意识和综合应用能力。

3)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地运用该门外语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2.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1)具备系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2)较熟练地掌握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具备较高的经济学科研究水平。

3)较系统地了解现代经济相关行业的发展动态和发展趋势,较充分地了解现代市场体系的运行原理和运行动态。

4)具有独立从事经济学科相关研究的能力,并有较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

5)具备在经济相关专业机构和政府部门从事市场研究或政策研究的能力。

6)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能够熟练运用外语进行专业交流、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研究。

3.人才的培养特色

具有“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品格和工作态度,具备较为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实务部门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二级学科(专业)

1.金融学(020204

2.产业经济学(020205

3.国际贸易学(020206

4.区域经济学(020202



四、毕业与学位要求

毕业与学位授予要求(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点(观测点)及其内涵阐述

1.思政教育

1.1思政课程

2.课程训练

2.1通识课程:包括学术伦理和外语

2.2专业课程

3.专业素质

3.1独立科研:批判性思维养成

3.2学术交流:研讨会议、学术报告

4.创新成果

4.1学术论文发表


五、学习年限与培养方式

1.学习年限

1)普通博士研究生基本学习年限为4年,最长学习年限为6年。

2)硕博连读研究生基本学习年限为5年,最长学习年限为7年。

3)本科直博研究生基本学习年限为5年,最长学习年限为7年。

2.培养方式

全日制。课程教学采用课堂讲授、案例讨论和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课程教学考核分别采取笔试、口试、开卷、闭卷及读书笔记、课程论文等形式。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采取到相关单位实习并撰写实践报告的形式。



六、课程体系及学分要求

1.学分要求

1)普通博士研究生修读总学分__21___。各类别学分要求如下:

学位公共课(必修)5学分,学位基础课_9__学分,学位专业课(必修)_2__学分,学位专业课(选修)_2__学分,跨一级学科课程_3_学分。

2)硕博连读研究生修读总学分:__30___。各类别学分要求如下:

学位公共课(必修)6学分,学位公共课(选修)__2__学分,学位基础课__9__学分,学位专业课(必修)__6__学分,学位专业课(选修)__4__学分,跨一级学科课程_3___学分。

3)本科直博研究生修读总学分__29___;各类别学分要求如下:

学位公共课(必修)5学分,学位公共课(选修)__2__学分,学位基础课__9__学分,学位专业课(必修)__6__学分,学位专业课(选修)__4__学分,跨一级学科课程__3__学分。

4)补修课程要求:跨学科入学的研究生,应当在导师指导下补修本学科硕士研究生或本科专业的有关课程,所得学分记为非学位课程学分,不计入培养方案总学分。

5)港澳台博士生可免修学位公共必修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代之以修读《中国概况》。

6)国际留学博士生可免修学位公共必修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第一外国语》,代之以修读《中国概况》或《中国文明导论》和汉语课程等有关课程。以外语为专业教学语言的学科、专业的留学生毕业时,中文能力应当至少达到《国际汉语能力标准》三级水平。


2.课程体系

课程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中英文名称

学分

开课

学期

普博

硕博连读

本科

直博

学位公共课

TYKC0321101001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Chinese Marxism and Contemporary World

2

必选


必选

TYKC0611101006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2


必选


TYKC0611101001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Marxism and Methodology of Social Science

1


必选



外国语

English

2

/

必选

必选

必选


研究伦理与学术规范类课程

Discipline and Ethics in Academic Research

1


必选

必选

必选


通识选修类课程

2



必选

必选

学分要求:普博生≥5学分; 硕博生≥8学分;本博生≥7学分;

学位

基础课

AECO5621102017

高级微观经济学前沿

Advanced Microeconomics Frontier

3

一秋

必选

必选

(可以以硕士期间的课程替代)

必选

AECO5621102021

高级宏观经济学前沿

Advanced Macroeconomics Frontier

3

一春

必选

必选

必选

AECO5621102012

高级计量经济学应用

Advanced Econometrics Applications

3

一秋

必选

必选

必选

学分要求:普博生/硕博生/本博生≥9学分;

学位专业课(必修)

AECO5621102014

高级货币金融学前沿

Advanced Monetary EconomicsFrontier

2

一秋

必选

必选(可以以硕士期间的课程替代)最多只能12学分

必选

AECO5621102018

国际金融前沿专题

Frontier Topics on International Finance

2

一春

必选

必选

必选

AECO5621102022

高级产业经济学前沿

Advanced Industrial EconomicsFrontier

2

一春

必选

必选

必选

AECO5621102016

高级国际贸易学前沿

Advanced International EconomicsFrontier

2

一春

必选

必选

必选

学分要求:普博生≥2学分;硕博生/本博生≥6学分;

学位专业课(选修)

AECO5621102020

中国金融前沿专题

The Frontier of Modern Finance of China

2

一春




AECO5611102031

公司金融前沿专题

Frontier Topics onCorporate Finance

2

一春




AECO5621102019

汇率理论与政策研究

Research on Exchange Rate Theory and Policy

2

二秋




AECO5621102015

贸易与发展专题

Topics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2

二秋




AECO5621102023

人工智能经济学

The Economic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

一春




AECO5621102013

国际政治经济学前沿

Frontiers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2

二秋




学分要求: 普博生≥2学分;硕博生/本博生≥4学分

跨一级学科课程

SCPM5821102006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Research Methods in Social Science

3

一秋




SCBA5721102066

定性研究方法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1

一秋




SCBA5721102077

行为实验

Behavioral Experiments

1

一春




SCBA5721102067

定量研究方法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

1

一秋




SCBA5721102065

科学数据分析与挖掘

Scientific Data Analytics and Mining

2

二秋




SCBA5721102069

结构方程模型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3

一春




STAT5921102013

因果推断

Causal inference

2

一春




STAT5911102018

统计学习(上)

Statistical Learning Theory Ⅰ

3

一春




STAT5921102011

空间计量经济学

Spatial Econometrics

2

一春




SLIA5711102024

深度学习原理与应用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 of Deep Learning

2

一春




学分要求:普博生/硕博生/本博生≥3学分

非学位课程

修读培养方案要求以外的课程,如补修本专业本科课程等,不计入培养方案总学分。

总学分

普通博士研究生

__21__学分

硕博连读研究生

__30__学分

本科直博研究生

__29__学分



七、培养环节考核

博士研究生培养环节包括年度报告、资格考试、开题报告、科研训练及学术活动、中期考核及论文预答辩,各环节考核时间安排详见下表

学期

十一

十二


年度报告

资格考试

开题报告

学术活动

中期考核

年度报告


年度报告

预答辩

答辩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年度报告

资格考试

开题报告学术活动中期考核

年度报告

预答辩

答辩




年度

报告


年度报告

资格考试

开题报告

学术活动

中期考核

年度报告


年度报告

预答辩

答辩




科研训练贯穿始终



1.年度报告

1)考核要求

博士研究生向导师(导师组)汇报各学年学业、科研、论文进展,并提交相关材料。

2)考核结果及分流说明

未通过者可申请参加第二次考核。

2.资格考试

1)准入条件

修满规定学分,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开始前。

2)考核要求

考试、面试相结合。考核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创新性研究能力。

3)考核结果及分流说明

考核结果分为通过、不通过。通过资格考试的博士生,方可进行论文开题。第一次未通过者,一年后参加第二次资格考试。第二次仍未通过者(含主动放弃者),普博生按肄业处理;直博生、硕博连读生可申请转为同专业硕士生培养。

3.开题报告

1)准入条件

课程学分修满,完成至少1章论文撰写,且完成50篇以上的文献阅读,形成一万五千字以上符合学术规范的文献综述。

2)考核要求

考核面试。内容包括文献综述、选题背景及其意义、研究内容、工作特色及难点、预期成果及创新点等。

3)考核结果及分流说明

考核结果分为通过、不通过。第一次未通过者,3个月后参加第二次,第二次未通过者,普博生按肄业处理,直博生、硕博连读生可申请转为同专业硕士培养。研究过程中,如论文选题出现重大变动的,应重新组织开题。

自开题报告通过至申请论文预答辩应不少于1年。

4.科研训练与学术活动

1)考核要求

参加导师或其他教师组织的至少一项课题研究,参加不少于30次学术活动,完成至少一个学期的助教。

2)考核结果及分流说明

考核结果为“通过”或“不通过”,不计学分。

5.中期考核

1)准入条件

完成课程学分、年度报告、资格考试、开题报告、学术活动等。

2)考核要求

按照学科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全面检查学业进展;各环节通过。

3)考核结果及分流说明

以上各环节考核通过者,中期考核通过,否则为不通过。

.中期考核通过的博士研究生继续按培养计划继续完成博士学业;

.中期考核未通过的博士研究生,如是第一次考核未通过者,可在一年内申请第二次考核;第二次考核仍未通过者,普博生视情况按肄业或结业处理,直博生、硕博连读生可申请转为同专业硕士培养。

6.论文预答辩

1)准入条件

中期考核通过,提交两篇小论文预印本。

2)考核要求

预答辩工作由学院统一组织,预答辩小组具体负责,预答辩小组至少3名或5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同行专家(副高职称的专家需有博士学位)组成。其中,设组长1名,博士生导师为预答辩小组成员;另聘请预答辩秘书1名,具体负责预答辩工作。

3)考核结果及分流说明

论文预答辩结论为三类: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预答辩合格者,以及基本合格但修改后经导师同意者,可进入评阅盲审等后续环节。

预答辩不合格者,必须根据预答辩小组意见,全面修改论文,经导师审阅同意之后,重新进行预答辩。两次预答辩的间隔时间不少于3个月。


八、创新成果考核

1.考核时间:

创新成果考核的截止时间为博士研究生申请学位当学期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召开前1周。

2.考核要求:

在读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须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本人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在SSCIA&HCI收录期刊或文科高水平期刊(以我们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公布的目录为准)发表1篇学术论文;

2.发表2CSSCI期刊论文(含扩展版和集刊),其中至少1篇为第一作者,另1篇导师可为第一作者、博士生为第二作者;

3.以第一或第二作者的身份提出相关的专业建议或报告并被有关省部级部门采纳,每一建议或报告相应地视同在CSSCI期刊以第一或第二作者发表一篇论文。

以上论文或报告等的第一作者单位和通讯作者单位须为必威东盟体育平台,且论文须见刊(或在线发表)。


九、学位论文要求

1.在撰写论文之前,必须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了解研究方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的学位论文题目。论文的选题要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有所创新,有学术价值或理论和实践意义,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要有新的见解。

2.导师指导学生做好论文的选题工作,学院统一组织开题答辩。

3.论文开题结束后,研究生应根据论文工作计划,定期向导师及指导小组作阶段报告,以取得指导和帮助,为学位论文的完成奠定基础。研究生与导师应对论文的最终质量共同负责。

4.对论文实行“双盲”评定,并由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采取有效的监控措施,排除各种非学术因素对论文的审查、评阅和答辩工作的干扰。


十、必修课程教材

课程名称

选用教材(含教材、教学参考书)

高级微观经济学前沿

《微观经济理论(经济科学译丛;“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上下册,安德鲁·马斯-克莱尔,迈克尔·温斯顿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ISBN97873001998632014年。

高级宏观经济学前沿

Lars Ljungqvist and Thomas J. Sargent, 2004, “Recursive Macroeconomics Theory”, Second Edition, The MIT Press.

高级计量经济学应用

1.《高级计量经济学及Stata应用》,陈强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月第二版。

2.《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 ,高铁梅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11月第三版。

3.《计量经济分析》,威廉.格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6月,第六版。4.《应用数量经济学》,张晓峒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2月,第一版。

高级货币金融学前沿

《货币金融学》,(美)米什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月。

国际金融前沿专题

1.《高级国际金融学教程(国际宏观经济学基础)》,奥博斯特弗尔德和若戈夫,刘红忠等译,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10月。

2.《国际金融学》,潘英丽、马君潞主编,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第1版。

3.《国际经济学》(第8版),丹尼斯·R·阿普尔亚德,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年。

4.《国际货币与金融》,保罗·霍尔伍德等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5.《国际金融》(第4版),钱荣堃,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

6.《国际金融》,杨胜刚、陶小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高级产业经济学前沿

由任课老师组织讲义。

高级国际贸易学前沿

Advanced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and Evidence by Robert C. Feenstra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4).


十一、基本文献阅读书目

1.《高级微观经济学》(第一版),田国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

2.《高级微观经济学教程》(第一版),戴维.克雷普斯,格致出版社,2017年。

3. Advanced Microeconomic Theory, Philip Reny (Author), Pearson (3rd Edition), Geoffrey A. Jehle and Philip J.Reny, 2010.

4.《微观经济学(高级教程)》(第三版),Hal R. Varian,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年。

5.《微观经济学》(MWG),Mas ColellMichael D.WhinstonJerry R. Green,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3年。

6. Advanced Macroeconomics, McGraw Hill (4th Edition), David Romer, 2011.

7.《宏观经济学(高级教程)》,Blanchard,O.J Fischer,S.(奥利维尔..布兰查德斯坦利.费希尔),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

8.《现代宏观经济学高级教程:分析与应用》,马克斯.格尔曼(Max Gillman,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9. Recursive Macroeconomic Theory(3nd edition), the MIT Press, Lars Ljungqvist and Thomas J. Sargent, 2012.

10.《高级宏观经济学》,袁志刚、宋铮,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

11.《高级宏观经济学》,何樟勇、宋铮,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12. Internaional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11th Edition), Global Edition, Paul R. Krugman, Maurice Obstfeld, and Marc J. Melitz, 2019.

13.《国际经济学》,西奥·S.艾彻、约翰·H.穆蒂、米歇尔·H.托洛维斯基,格致出版社,2013年。

14.《数理金融基准分析法》,埃克哈德·普拉滕、大卫·西斯,格致出版社,2011年。

15.Introductory Econometrics A Modern Approach (5th Edition), Cengage Learning, Jeffrey M. Wooldridge, 2012.

16.《横截面与面板数据的计量经济分析》,杰弗里·M·伍德里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

17. Modern Industrial Organisation, Pearson, Denni W.Calton, and Jeffey M.Peloff, 2003.

18.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Contemporary Theory and Empirical Applications, Lynne Pepall et al., John Wiley & Sons, 2014.

19.产业组织理论》,让·梯若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

20.产业经济学(第五版)》,苏东水,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

21.《产业组织导论(第二版)》,刘易斯·J.B.卡布罗、刘勇,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9年。

22. Economics of Agglomeration: Cities, Industrial Location, and Globalization, Masahisa Fujita &Jacques-François Thiss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23.《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日)藤田昌久、保罗·克鲁格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

24.《城市经济学(第八版)》,(美)奥沙利文,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25.《区域经济学(第三版)》,郝寿义&安虎森,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年。

26. Economic Geography: The Integration of Regions and Nations, Pierre-Philippe Combes et al.,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8.



联系我们
普陀校区:中山北路3663号
闵行校区:东川路500号
邮编:200062/200241
电话:(021)62232025/54344958
Email:jgxy@sem.ecnu.edu.cn
院长邮箱:dsyin@finance.ecnu.edu.cn
学院网站
学院微博
学院公众号
学院视频号

Betway·必威(东盟体育)官方网站-Unique Platform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信息化办公室©copyright 2013.All rights reserved